如何保证手糊成型工艺制作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冷却塔的质量稳定性?
- 2025-08-01 09:07:13
-
手糊成型工艺因依赖人工操作,质量稳定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,需从原材料、工艺规范、环境控制、检验流程等多环节建立标准化管理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与配比
-
原材料进场检验
- 不饱和聚酯树脂需核查批次稳定性(如粘度、固含量、苯乙烯含量),优先选择知名品牌(如华迅、亚什兰),避免使用存放过久或变质的树脂(如出现分层、凝胶)。
- 玻璃纤维布 / 毡需检查外观(无破损、无油污、纤维均匀),测试浸润性(与树脂混合时无明显排斥),确保纤维长度、厚度符合设计要求(如冷却塔壳体常用 300-400g/m² 玻璃布)。
- 固化剂(如过氧化甲乙酮)和促进剂(如钴盐溶液)需严格按保质期储存(避光、低温),使用前测试活性(如固化时间),禁止使用失效产品。
-
树脂配比精准化
- 根据环境温度(如夏季 25-30℃、冬季 5-15℃)调整固化剂 / 促进剂比例(通常固化剂添加量 1%-2%,促进剂 0.5%-1%),并通过小试确认固化时间(常温下控制在 2-4 小时为宜,避免过快固化导致气泡无法排出,或过慢影响效率)。
- 树脂与纤维的配比需标准化:通过称重法控制,确保树脂含量稳定在 55%-65%(过低易导致纤维暴露,过高则增加收缩变形风险)。
二、模具管理与预处理规范化
-
模具精度与维护
- 模具材质优先选择玻璃钢模(表面光滑、尺寸稳定)或钢模(适合大型塔体),首次使用前需检查尺寸公差(如垂直度、弧度误差≤2mm)、表面平整度(用靠尺检测,缝隙≤0.5mm)。
- 每次生产前彻底清洁模具表面(去除残留树脂、灰尘),用细砂纸(400 目以上)打磨,确保无划痕、油污,避免制品表面出现缺陷。
-
脱模剂均匀涂覆
- 优先使用聚乙烯醇(PVA)脱模剂或专用玻璃钢脱模蜡,按 “薄涂多遍” 原则操作(通常 2-3 遍),确保覆盖完整且无堆积,避免脱模时损伤制品表面或导致局部粘模。
三、标准化操作流程(SOP)与人员培训
-
铺层与涂刷规范
- 制定详细铺层方案:明确纤维布 / 毡的铺设顺序(如从下到上、从里到外)、方向(受力方向优先 0°/90° 交叉铺层)、搭接宽度(≥50mm),关键部位(如塔身与集水槽连接处)需增加 1-2 层纤维布局部加强。
- 树脂涂刷要求:采用 “十字交叉法” 涂刷(先纵向后横向),确保纤维完全浸润(无白茬),每层铺放后立即用橡胶辊(硬度 60-70 Shore A)压实,从中间向边缘滚动,排出气泡(观察表面无气泡凸起,必要时用针刺破气泡并补涂树脂)。
-
人员技能管控
- 上岗前培训:重点讲解铺层手法、气泡排除技巧、固化时间判断等,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;定期开展技能比武,统一操作标准。
- 设立 “质检员旁站制”:关键工序(如首层铺层、最后一层固化前)由质检员现场监督,记录铺层厚度(用测厚仪抽检,误差≤5%)、树脂浸润情况。
四、固化过程精细化控制
-
环境温湿度管理
- 车间温度控制在 15-30℃(最佳 20-25℃),湿度≤70%:低温时可通过暖气或红外灯加热(避免局部高温导致树脂分解),高温高湿时加强通风(如安装轴流风机),防止固化不完全或表面发粘。
-
固化阶段划分:
- 凝胶期(树脂失去流动性):禁止触碰制品,避免变形;
- 固化期(24 小时内):保持环境稳定,禁止脱模;
- 后固化处理:对大型塔体,可在脱模后放置 7 天以上(或 80℃加热 2 小时),促进树脂完全交联,减少内应力。
-
脱模时机判断
- 通过 “硬度测试” 确认:用巴氏硬度计检测表面硬度,达到 35 以上(不饱和聚酯树脂标准)方可脱模,避免过早脱模导致制品变形(如塔身弯曲)。
五、全流程质量检验与追溯
-
过程检验
- 每铺 2-3 层纤维后,检查是否有气泡(每平方米气泡数量≤3 个,单个直径≤5mm)、缺胶(无大面积纤维裸露)、褶皱(纤维布平整无堆叠),发现问题立即修补(切割缺陷区域,补铺纤维并涂树脂压实)。
-
成品检验
- 外观:表面光滑无裂纹、无明显划痕,颜色均匀(色差△E≤3);
- 尺寸:用卷尺、水平仪检测高度、直径、垂直度,误差符合设计要求;
- 力学性能:抽样做水压试验(注水至设计水位,保持 24 小时无渗漏)、巴氏硬度复测(≥40);
- 耐候性(可选):对户外用冷却塔,抽样做加速老化试验(紫外照射 1000 小时,表面无粉化、开裂)。
-